有網友來信(其實是留言)問到:為何叫做『永楽座』?

是希望大家永遠快樂地坐在這裡?(最好是不要)

還是希望大家永遠快樂地和老闆娘坐在一起?(這個也不好)

或是希望紙上極樂(一位書友藏書家)永遠來坐?(十分歡迎)


答案是這樣的:

 

「永樂座」原是劇院的名字。座落於台北大稻埕迪化街一帶(如今仍有遺址)。日據時代1924年由陳天來投資興建的永樂座落成。劇院設備完全、建築斑麗,擁有1,200個座位,是當時臺北最先進完善的戲劇表演場地。日治時期的「永樂座」舞台見證了臺灣近代戲劇的發展,包括:流行一時的福州戲與京戲、方興未艾的歌仔戲還有萌芽不久的臺灣新劇(文化劇)等,特別是新劇運動幾次重要的演出都選擇在「永樂座」上演。1945年「永樂座」更名「永樂舞台」,不久後再改為「永樂戲院」,仍作為專供戲劇上演的場地。1948到1953年間,顧正秋的「顧劇團」在「永樂戲院」長期演出京劇,為戰後京劇在臺灣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。1954年起,「永樂戲院」轉為電影放映和舞台演出混合經營。1960年「永樂戲院」在舞台表演沒落與新興電影院的競爭下正式停業。


這幾年我對台灣文史頗有興趣,有一天讀到了這段介紹。我自己非常喜歡看電影,我是先進戲院,才進書店,先會看電影才會識字。兒時,帶給我最好時光的那家戲院叫做「大同戲院」(也在大同區,現也已經歇業了)。


於是,當La Boheme(波黑)問我:「妳的店名要叫什麼?」

「永樂座」三個字某天就突然浮現腦海還想了一個名字是「羽衣」,它是台北最早期一家知名舞廳的名字。後來,波黑和我共同決定了這個名字。

用如此五光十色的劇院名字來命名一家二手書店,主要是因為這裡不單是一家書店。書店的中央是一個藝文活動中心,一個地下沙龍的形式。它曾經舉辦過各式活動,包括講座及表演,彷彿一個小劇場,往後也會一直這麼下去。(其中一個比較主要的合作單位是「青平台」)

「沙龍」這個名詞來自法國,於是我用了一個比較「台」的名字「永樂座」,為了區隔與過往大稻埕知名劇院的不同,改掉了中間的一個字,成為「永楽座」。

在前店長銀快所經營的「布拉格書店」離去之後,我承租了這個空間(主要是書架和四周的牆面),中間的空間則由café philo和「永楽座」共同host。


二手書是一種有時光氣味的東西,「紙本書」在現代也有一點在新舊間擺盪的飄搖感,然後老闆娘也是一個老女人了Orz

我們希望『永楽座』可以傳達old is new」、「modern old school讓舊時代的風華化為新時代的力量,在舊時代中找尋新時代的精神。透過書與活動帶來一種熱鬧與溫暖的感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永楽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